“13岁少年强奸18岁女孩后泼汽油焚烧致受害人毁容重伤被判无罪”,诸如此类有关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但近期有关“校园暴力因未成年不追责”的质疑声一片。此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提案:校园暴力不能因未成年就不追责。
近些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这不仅反映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暴露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学校和家庭工作的不足。
从校园暴力案件涉嫌的罪名看,主要是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集中在16岁到18岁之间;从犯罪原因看,校园暴力案件很多都是由小矛盾引起,其中恋爱情感引发的案件数量占很大比例;从犯罪后果看,虽然很多是轻伤,但是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对他们人生影响很大。
校园暴力行为通常具有突发性,很多“施暴者”并不是典型的犯罪人,他们平时表现都很好,也没有出现过违法违纪情况。不过,因为作案人有人格缺陷,在关键点上会出现大脑“短路”,采取极端方式报复或解决问题。
人格缺陷没有标准的行为模式,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冷漠、多疑、暴躁冲动等。“孩子人格缺陷的形成,一个原因是社会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这种评价体系看重的是孩子成绩、升学等‘光环’,对于他们为人处事、价值观暴露出的问题,往往合理化看待或者被忽视。同时,家庭伦理的严重偏差、父母教育的错误方式、暴力文化的侵染等,也会导致孩子心智不健全,没有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判断。”
学校要重视对孩子们的心理疏导、情感疏导,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以借力一些心理咨询社会公益组织,对学生心理进行筛查和干预。
校园暴力事前预防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注意畅通与孩子的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危机事件。
两会中,袁贵仁回应校园暴力问题时,表示除了加强学生的教育、加强学校的管理,还要通过修法、释法,让这些恶意的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担负起他们应当担负的责任。近期将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查,专项治理。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