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心理文章

催眠暗示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点击:3070次   日期:2014年01月05日

AAH/AHMI催眠治疗师  (转载自中国同济心理网 www.jy318.com


摘要:催眠暗示理论包括催眠术、心理暗示和催眠暗示疗法。通过对两例催眠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咨询过程对催眠暗示疗法这一特殊心理技术的原理、实践应用领域、技术要点及效果,对这一技术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催眠暗示疗法 心理治疗


一、催眠暗示理论简介

(一)催眠术

催眠术是指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人催眠状态并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技术。催眠是通过人为有意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二)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则是指个体无意中接受了人(包括自己)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其发出信息后,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从这个概念出发,暗示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实施暗示与接受暗示两个方面。之所以说它是特殊的心理现象,因为从暗示的实施一方来说,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从接受暗示的一方来说,对施暗示者的观念也不是通过分析、判断、综合思考而接受,而是无意识地按所接受的信息,不加批判地遵照行动。暗示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个体接受暗示后,不但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而且也可以影响不随意肌的功能。由于消极的暗示会使人情绪低落甚至患病或加重症状,积极的暗示则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的痊愈和康复的信心,因此心理暗示可以用来达到治疗目的,称为暗示疗法。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叫做暗示性。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与催眠感受性有密切关系,催眠感受性高的人暗示性也高。

(三)催眠暗示疗法简介及其理论和机理研究

催眠暗示疗法即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受暗示性,应用催眠术使求治者进入催眠状态,并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训练与治疗方法。它是催眠术与暗示疗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更加容易接受暗示,能顺从治疗者的指令,所起的效果要比在意识清晰状态下的暗示更为理想。因此在这种状态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者的言语指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病人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使疾病明显好转。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已在临床实践中创造出令人鼓舞的奇迹,受到人们瞩目根据实验结果,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1992)提出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驭的人对交通信号和其他车辆做出了反应但多不能回忆,就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驭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分了。正是由于隐蔽观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现在一般认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解释催眠现象的理论基础。催眠疗法是通过施术者词的暗示产生治疗作用的。在催眠状态下,由于人的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过去的经验被封锁,对新刺激的鉴别判断力大大降低,从而使当作刺激物被应用的暗示语具有几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实践证明,在催眠状态下,暗示语所产生的效应要比清醒时大得多。虽然词的暗示在清醒状态下也能起一定作用,但是在催眠状态下,由暗示引起的意象会更有威力,作用到潜意识会更强而且持久。病人对暗示词会像海绵一样地吸取,并仿佛“溶化到了血液中”而成为自己固有观点的一部分。把那些抑郁、焦虑、厌恶、紧张等有害的负性意念,不愉快的事件和痛苦的经历彻底清除掉,用积极的“正性意念”(如自信、满足、勇气、沉着、胜任、协调、专心、信奉等)来调整心理生理活动,改善情绪,增强机体的免疫、生长与修复功能。

巴甫洛夫认为,催眠的有效作用是由于运用了良性词,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他在第二信号系统— — 词的心理生理研究中,证明了大脑皮层在调节机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断言:“暗示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当个体接受暗示后,处于一种对指令与吩咐不加分析、批判、无条件执行和相信的状态,从而调动了个体内部的积极性,促进了机体的代偿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许多科学家也做了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等实验,证实了催眠确能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催眠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

催眠也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对应激的应变能力。主要也是通过言语暗示调节情绪,克服不良个性,改善人际交往,使受应激的个体提高分辨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改变对有害刺激的评价,从而使自己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心理平衡。例如,在催眠状态下可用肯定、有力的言语帮助患者分析应激的有害作用,鼓励振作精神,使想象的翅膀飞向舒适愉快的境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遭遇,同时,提出解脱的方法。暗示语可用“人在生活实践中,总是在良、恶的各种刺激下生活,人不但应能在良性刺激下生活,还要有对付恶性环境的应变能力。作为生活的强者,要有主宰一切困难的本领,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现在困难已摆脱,压力已消除,情绪已好转,已无任何忧虑。你清醒后仍然会保持这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等。

二、案例分析

(一)对象:以2009年中考前2个月对武汉市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为个案,进行中考前减压练习。

减压催眠心理调节工具:马丁·圣詹姆斯创作的“催眠系列:压力调试篇CD”H。该材料以语言暗示为主,配以优美的音乐。被干预者每天聆听20分钟。

方法:选用减压催眠的听觉材料,对个案进行为期2周的放松。

结果:在中考事件的诱发下,学生的中考前状态焦虑显著偏高,且越临近考试,焦虑度越高;减压催眠疗法可有效降低学生的高考前状态焦虑度。

中考前状态焦虑度偏高,会演变为一种负面情绪,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甚至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学生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与焦虑密切相关。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学生考前焦虑度过高。

本案例表明,减压催眠疗法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可有效降低学生中考前状态焦虑度。

(二)对象:以一名不停地做清洁的家庭主妇为个案,用催眠作治疗。该主妇平素性格外向,敏感,追求完美,每日不停地在家做清洁,长达4小时以上,筋疲力尽,希望通过催眠治疗改变现状。

测试:在征求该主妇同意后,先进行催眠敏感度测验,通过“数数测试”,确定其为“第4级深度受术者”,通过手臂上浮测试,身体摇晃测试及柠檬测试,确定其为高催眠敏感度后,为其行催眠治疗。方法:每次治疗都按照诱导阶段进行放松;深化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催眠状态;治疗阶段具体解决不停地做清洁的症状;最后解除催眠唤醒阶段,并予以健康、积极正面的催眠后暗示。一共进行了3次催眠治疗。

分析:该主妇依赖性强,感情上对家庭和他人依赖和要求较多,通常喜欢和依赖的对象在一起,其潜意识就是想得到家人的关心与陪伴。

结果:通过催眠解决不停地在家做清洁的行为,改变主妇对自身和家庭的认识。

三、结语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致病和治病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上案例实践表明,催眠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训练手段,不但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多种身心疾病,而且对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改善生活、学习、工作的状态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催眠还能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进取向上,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值得每一位有志于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事业的专业人员加以研修、掌握与应用推广。


(本文作者已于2009年在同济医学院完成徐云博士主讲为期8天的催眠师国际证书专业训练课程,获得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AAH及美国催眠动机学院AHMI证书)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