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到9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教研室主任孙灯勇教授为同济心理咨询师班第49、50期学员讲授了《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技能》课程。
《心理测量学》上孙教授介绍了心理测量始于欧洲,19世纪传入中国后引起我国心理学家与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心理测量都是重要手段。孙教授的循循善诱让乏味的《心理测量学》课堂气氛活跃。
《心理测量技能》课程中,孙教授围绕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艾森克的EPQ、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简称MMPI)等各类测量量表,每一量表如何评估,如何分析,做出合适的解释,孙教授都一一详细与学员们分享。
孙教授强调,人格本身无好坏之分。在对问卷做出分析解释时,要首先看效度量表,因为效度量表证实了一份量表的测验结果是否有效。孙教授讲课重点突出,在他的课件中知识重点一览无遗。课程的最后,孙教授带着学员们一起做历年真题,当堂练习巩固重点知识,让学员收获满满。
最后,孙教授强调心理测验的程序,如要向求助者说明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要征得求助者同意,要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性质选择恰当的量表,当测量结果与临床和会谈结果相左时,不可轻信任何一方要再会谈再测评。对于量表的使用的注意事项,如不得乱用心理测量,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量。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