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影响着家庭氛围,孩子往往是大人的焦点,然而如何关注关爱却成了许多家长的难题。
近日,在儿子幼儿园举办的运动会上,徐女士有点郁闷。原来,在一场接力赛跑中,有一位小朋友为了赢得比赛,悄悄绊倒了儿子。看着儿子揉着小腿一脸泪汪汪的委屈表情,徐女士赶紧上去安慰说:「没关系,下次注意下就好了!」
一听妈妈这样说,孩子一边哭一边解释说:「是她绊我的,好疼啊。」
妈妈笑着说:「大家都是同学,没关系的。」
小男孩一直在哭,妈妈却继续和家长聊天,隐约听见她在说:「小男子汉,动不动就哭,真怂。」
孩子也恼了,躺在地上不依不饶。后来不让妈妈接他放学了。
徐女士觉得莫名其妙,本来就是很小的一件事,为何儿子的反应这么大呢?
做为家长,常常会遇到孩子被欺负,如何处理才是稳妥的,如何处理才会照顾到孩子的需求呢?
01
通常, 孩子“被欺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为之的“欺负”;一种是无意为之的“欺负”。
我们先来谈谈有意为之的“欺负”吧:
孩子在一起玩,经常会发生孩子的玩具被抢了,或者食物被别人拿走吃了的事情。这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助家长,而大多数家长会“没关系,我们还有其他玩具”之类回复。
如果孩子以继续哭闹、生闷气的形式不接受这种答复,家长可能觉得孩子不听话、小气,会打孩子,也可能会马上去买玩具和食物,或者许诺会买给孩子。
我们要知道,在孩子向我们求助时,是他们很伤心,也很无奈,而我们的答复没有关注到他内在的情绪。这也是孩子在学习以后遇到被欺负时的应对方法。
那么,在得到了“没关系”之类的答复后,孩子会感觉家长忽视了自己的诉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会导致一些负面性格的形成。
1.胆小、懦弱
东西是我的,为什么别人不经过同意就可以吃?
孩子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东西被别人抢走了,家长的“没关系”,也就在暗示,别人欺负你,你就得忍着。这是对孩子很不利的: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利益的孩子,在以后很容易形成懦弱和胆小的性格。
2.暴躁、易怒
如果孩子的利益被侵犯,向家长求助,却得到不痛不痒的“没关系”,甚至在家长说服不了自己是不是也采取了“打”和“吼”的方法吗?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被迫“强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而孩子们让自己强大的方式,大多是发脾气或者打人。
3.讨好型人格
不管是自己的东西被抢了,还是自己被打了,或者是被迫分享,家长一再说“没关系”,言下之意就是,别人想要的时候,你就要满足别人, 发展到后来,对别人的无理要求甚至不会拒绝。
然而,牺牲自己的感受,掩埋自己的意愿,一味去迎合别人,很容易造成孩子讨好型的人格。
我们再来看看有些什么属于无意为之的“欺负”
比如:在公交车上,由于急刹车,别人踩了自己的脚,等等
02
那么,无论是是有意为之的“欺负”还是无意为之的“欺负”,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权益呢?
1.尊重孩子
孩子在三岁左右,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会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知道“我的”概念。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接纳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0
我看到有一位家长,带着滑板车接儿子幼儿园放学,在幼儿园门口的小广场上玩滑板车,儿子的几个同学过来,也想玩,家长先是提示儿子:我们说好的,与同学分享呢?
但是,儿子表示:我想先玩一会。家长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让儿子跟同学解释:我先玩一会,如果你们愿意等,过会让你们玩。
这位家长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毕竟滑板车是儿子的,他自己也很想玩。
2.允许拒绝
一次,我带侄孙女在商场买了一个她选的小汽车,在大厅里玩的时候,过来一位小朋友,想讲一个玩具鹿与她交换,这时,她紧紧抱着小汽车跑到我身边来,于是,我告诉她,如果你不想交换,可以告诉小朋友“我不想交换,我想玩小汽车”
适当的拒绝,让孩子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对成长也是有益的。
3.支持孩子
在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叔叔出国回来,送给她一套包装彩色笔,一天放学回家,一脸的不高兴,原来是同桌的同学拿走了一只,在问明了情况后,我陪着她一起,到同学家,让她要回了那只笔。
对待无意为之的“欺负”,我们也要及时陪同孩子,让对方道歉。
家长眼中的小事,也许是孩子的大事,也会对孩子以后对待事物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