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按钮,
出现在你的面前,
按下去,
你就可以摆脱一切痛苦。
真的吗?
是的呢。
没有任何副作用,
也不会有悲伤,
不会再为了生活而奔波,
也不会在深夜里辗转反侧…
近来,有人讨论“按钮实验”,认为如果你拥有一个按钮,可以达到你所期待的所有目标,消除你身上的负面情绪,你会按下去吗?
美国大乐透奖金很高,资金池基本都是几千万的美金。媒体追踪了一部分中奖者,发现大部分会在几年之内,就会花光奖金,并且出现负债和破产。
中大乐透和“按钮”一样,表面上是“思想实验”,实际上不过是思维惰性、期待天上掉馅饼的荒唐想法罢了...
在逻辑学、心理学意义上,在推论中,将不相关(无关)的理由或前提用来支持结论,在逻辑上就是犯了不相关谬误。这种“思想实验”类似道德至上的绝对律令,不可能得出理性的结论。这种思维游戏就是一种思维惰性、惯性和不符合实际的期待...
有人说,我从未有这样的期待… 真的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励志畅销书、正能量满满的微信公号文章所“激励”;看到某件事,就激动莫名;容易被成功学、盲目的目标远景规划所控驭,以为只要勤奋努力,就没有不可能的事…
是这样?
2010年,我在台湾旅游期间,除了感受台湾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还深刻的见识了风俗民情,很受感动!
有一天,头天夜里在民宿休息了一晚。翌日清晨,早餐时间,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浆拿到楼上房间喝,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打翻了,泼在一楼梯道上到处都是。
小男孩的爸爸,带着小男孩去民宿服务员那里,让小孩子鞠躬道歉,然后从服务员那里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楼梯,他爸爸洗到水池洗抹布,看着小男孩把楼梯擦干净。
服务员说不用管让她来就好,这位爸爸说:“让我们来吧!”擦完后,他带着小男孩还抹布,并再次表示给服务员添麻烦了。
当时,我就坐在一旁目睹全程。我以为这件事已经做得很圆满了,直到我看见这个爸爸问孩子,“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打翻豆浆?”
然后,他把另一杯的豆浆(估计是这个爸爸没喝完的)递给孩子,告诉男孩打翻豆浆是因为他拿的姿势不对,一个手托底、一个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稳。小男孩捧着这杯豆浆上楼,没有再打翻。
带孩子道歉,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要有认错的态度;让孩子打扫,是让孩子知道犯错后要尽力弥补,最后是让孩子知道犯错,以后要总结教训,以后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按钮就消除、改善全人类的身上的邪恶,固然不可能做到,通过呵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同样不可能达到目的。
埃德蒙·伯克在《关于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察的起源之哲学研究》开篇说:“我们发现,人最初、最朴素的感情是好奇。”孩提时代的“初心”,还有对新奇事物、周遭的环境,不间断又充满激动的好奇之心,是人类个性萌芽之启端。
人生有时是一场冒险的旅途,无处安放的灵魂... 只要生命不自动终结,那就要不断的行走、游移,直至精疲力竭...
个体独立思想、审慎思考、细致入微的推论,是个体思考水准的参照。相较于那些从不独立思考(笃信旁人的意见)的人,遵循理性、自身感觉经验、自然法则、擅于运用逻辑推理的人,其个体自主性和价值观念型模,是缜密、精确和更富于创新能力的…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说过,”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情为何如此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它们是什么的知识。“
人生的每一步,其实都不是那么简单… 有时你常常迷失在当下的环境中,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又或者盲目自信,以为只要“肯登攀”,就没有征服不了的悬崖峭壁…
那么,该怎么办呢?
了解联合同济NLP执行师课程”目标管理与生命动力“,你就会知晓,个人生命中最高影响力的“身份”,以及与家族系统影响力相关的“生命之火”息息相关。如何有效达成生活与工作目标、以及面临目标如何获取生命中各种支持力量等相关的NLP概念和技巧,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程吧!
其实,人生中的细微处、温情脉脉的言说、细致严谨的生活方式,才会个体精神成长的不竭源泉!不盲从,不迷失,找准目标,生命动力才会源源不绝!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