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新闻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新闻 |
|
 |
一位实习咨询师的实习心得 |
|
发布时间:2009-11-13 点击次数:1650次 |
实习心得 ―― 胡萍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已经在湖北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同济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实习四个月了。在这里,我接听了免费的心理咨询电话,也在QQ上为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我争取了一次咨询机会,还接受了一次模拟心理咨询的考验。在这些经历之中,给我感觉最深的当属那个模拟的心理咨询了。
“来访者是一位37岁的已婚女士。她有一个八岁的男孩,全职太太。最近发现老公出轨,目前在委屈继续过日子与离婚中纠结。曾经为儿子放弃较好的工作。但现在儿子对父亲的尊重与崇拜明显多于母亲,来访者猜测是因为儿子觉得妈妈没有爸爸有本事,会赚钱。” 这就是我在做这个模拟咨询之前得到的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初拿到这份资料,我感到这位女士所谓的“现在儿子对父亲的尊重与崇拜明显多于母亲”的感觉可能是她自己构建的。她多年在家,与社会的分享减少了很多。那么,她希望能够从家里得到补偿。当她得不到的时候,就有了一种缺失的感觉,因此,这个麻烦是被制造出来的。
果然,来访者来时所说的情况和来访前所述完全不同。这一次,她认为先生和孩子的连接不够,以致于孩子甚至会说:“爸爸不回来还好些”之类的话。
所以,这个女人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她的夫妻关系上。尽管我还不知道她是怎样证实的,她已经发现老公出轨。目前,她还在离不离婚的两难之中。不离婚,对于她而言就是在“委屈继续过日子”。显然,对于丈夫的背叛,她感觉有必要还击以自保尊严,因为,她感受到了难以排解的羞辱和压力。如果不能以离婚来作为惩罚,她的感受就是很委屈,心理上成为一个无辜受害者或者家庭殉难者。从另一个选择来看,如果离婚,那也就意味着:多年来她为家庭所付出的劳动,近十年来为这个男人生育孩子和为家庭和孩子放弃社会工作的意义,都将付之东流;再者,儿子呢?没有一个稳固的经济来源,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否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呢?
来访者除了上述非此即彼的纠结之外,我想在她那烦恼的头脑里回旋的情绪,比如:对爱情婚姻的失望;对丈夫的抱怨;对人生,对前途的迷茫等等也同时困扰着她,消耗着她。
这样看起来,我的来访者在人生选择的面前相当被动啊。可以理解的,女人在这种徘徊,犹豫,无所适从的状况之下是多么容易顾影自怜。而常常,在这种富有悲剧美感的,顾影自怜的情绪中,人也很容易扮演被害者,钻牛角尖。
好在就我所学所知的,一般而言,如果婚姻中丈夫有了外遇的话,妻子的举动对于婚姻的前景也起相当大的作用。据统计,中国的婚外情绝大部分到了一年以后就会结束。如果这个男人还爱着他的妻子,爱着他的家和婚姻的话,一般半年就会离开婚外情了,最长也不超过一年。所以,来访者是怎样看待丈夫的婚外情是最重要的。因为她怎么看待就决定她怎么感受,她怎么感受就会决定她怎么做。也就是说,如果来访者将自己陷入于屈辱,不被爱,被剥夺的感受之中的话,她的自我防御机制可能会让她做出过激反应,也就是说,她会做些有害于她的婚姻的事。比方说:争吵,冷战,抱怨等等。反之,如果她能够离开无助的负面情绪的泥沼,或许就可以看到婚姻也是有生命的,婚姻也需要成长,沟通堵塞也会使婚姻生病。比方说,丈夫的婚外情就像她们的婚姻得了一场流行感冒,丈夫可能会因此而发烧,但是给与适当的照顾和对症的医药后,一切都会回复正常。而且,这个感冒似的婚外情也有它的正面意义:以前的家庭模式或许使大家都累,以往的夫妻沟通方式或许还有待改进?丈夫所想要的是她目前所扮演的这种全然为家庭付出的妻子吗?有哪些方面的改进是自己也愿意,丈夫也喜欢看到的呢等等问题。
是的,婚外情是一个伤害,但婚外情后面引发的自动思维是她自己伤害自己的。我的任务就是帮助她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事件。可是,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也许要用点健脑操,也许,要用催眠的方法让她放松一下,到时候随机应变吧!
带着这些思考,我和来访者走进了咨询室。徐老师,雨洁等等认识的不认识的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已在位。这个场给我演练的感觉,当然当时我并没有预料到我将从这个场中学到的东西。
我对来访者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并且保证此时此刻她所表达的一切都将受到严密的保护。然后,我就开始询问她的来访之意。
出乎意料,她完全没有提她丈夫的婚外情。她反复地说丈夫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据她所说,丈夫外面的工作十分忙,回家的时间很少。孩子觉得爸爸在家不在家意义不大。她说很理解丈夫的繁忙,而且丈夫怎么对待她,她已不在乎。但是她就是希望丈夫能够多多照顾孩子的想法。
这是一种怎样的承担和幽怨啊!我想。可怜的她没有说一个抱怨的字,拣了一个似乎完全将自己的需要置之度外的事来述说她的渴望!她要丈夫和孩子有更多的联系,她要丈夫和家有更多的联系,因为家和孩子其实是她的一切。如果丈夫可以多和孩子交流一些,他也许会了解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养孩子是多么的不易;如果丈夫可以多和家联系一些,他也许会理解她的放弃和她的付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可是,她就这样,用孩子的需要遮挡着她自己内心的呼喊,我怎样才能让她说出心里话呢?我感到我看得很清楚,我要把她挖出来!
。。。。。。
咨询,对于我而言,其实还可以继续下去。但是她已经喊停了。巴不得快点结束这场“挖心运动”,她愿意用她自己的方式来活她的命。
老师们对这个咨询的前段给与了肯定。但是一概认为前两斧头下去之后的第三斧头将来访者吓跑了。徐老师的看法比较保护我,他将我的咨询方式可能造成的结果分成了三类,一类可能比较迷惑;一类可能被我吓跑;还有一类可能会成为我的粉丝。
事后,我就想,有时候我是很残忍。为什么一定要拨了别人的皮看到别人的肉,有时还要剐下肉去看别人的骨头呢?咨询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是我本身的问题。这是我感受事物的方式。可能反应会较快,但是我往往忽视了来访者的感受。而在咨询之中,来访者的感受才是讨论的中心。我应该同感她的,书上早就明说这点很重要,我就强到要真正看到来访者的反应才真的理解到这一点。
虽然满心是想帮助来访者,但是在获得来访者的信心之前,在给予来访者足够的支持之前,对来访者内心的探索一定要慎重。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信心和安全的前提之下。这就是我在这次模拟咨询中学到的东西。
每周一,我都到单位实习。主要工作是接听免费的心理咨询电话。同时,也在网上回答求助者的问题。求助者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五六十岁的长者,问题最多的在青中年人群中。他们的问题从转学,换工作,在新的环境下的不适应,到对人生的茫然,对生命的怀疑,林林种种,多多少少我都可以听到他们幼年时就已经埋下了的心理坑洞。我很理解他们,也很愿意帮助他们。有些人,特别是学生们,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改变。挂下电话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的感谢之声,心里也有成就感的甜蜜。但更多的是那些求助却又怀疑心理援助的人。他们打不开心门,走不出死胡同,挣不脱枷锁,习惯于在缺氧的状况下生活。在这里,我真正地体会到心理援助工作的必要,也感受到心理学常识普及的必要。
我们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古时候,一般的人只要好好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就可以适应成长之后的社会生活了。但是现在的人,父母和师长能够给予的知识不一定能够使他们适应长大后的世界,原因之一就是:就连他们的依靠对象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才有可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人世间。我想,这也是近代心理学突发猛进的原因吧。
|
|
|
|
|
|
|
|
 |
|
|
|
|
课程导航 |
 |
|
 |
|
|
 |
咨询电话: |
 |
|
|
 |
 |
心理咨询24小时预约热线:
15337105433
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027—83691259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