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许多读者会纳闷:萨提亚何许人,为何与孔子相提并论?也许真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孔子在古代,萨提亚在现代,孔子是东方男子,萨提亚是西方女士,孔子衢州人家喻户晓,萨提亚却没几人知道,似乎差距甚远。但衢州人不知道并不等于藉藉无名,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全球顶尖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先驱,她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还发展出一套成长课程,来帮助普通人更好地成长。如今,萨提亚不仅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萨提亚有个非常著名的“种子”理论,与西方流行的“胡萝卜加大棒”模式不同,“种子”理论认为人性本善,生命是非常可贵美好的,就如同一粒种子,它内蕴了全部成长的潜在资源,但需要外界适当的条件帮助它才能很好成长。不同的“种子”和不同的“条件”,造就了不同的个性,家庭既是个人成长的基础,也为成年后的应对缺陷埋下了种子,因此,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
萨提亚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以发展出健康的家庭生活,如何通过坦诚的沟通,面对人与人的不同,以及如何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目标是提升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唤醒沉睡的梦想,使人人发展得更完善。也使家庭成员间改善他们的沟通模式,人们很容易认为问题本身造成了麻烦,但实际上往往是应对方式本身的问题。不过,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所以,可以运用描绘家庭图、家庭重塑(心理雕塑)、冥想等手法,帮助人们觉察和面对自己的内在,开发和联接生命中宝贵的资源,发掘出真正的、更高的自我价值,从而获得来自内心的生命能量。萨提亚说,人类有着普遍的渴求,被爱、被承认、被关注、被认同、被理解,这些渴求被满足了,人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中,幸福的感受才会更强一些,这些渴求不被满足,就会影响到对幸福的感受。
研读萨提亚不仅使人自然想到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修身、齐家”来,笔者还觉得萨提亚的“种子”理论可以深化对孔子的“仁”学的理解。“仁”是“种子”的实质,“仁者人也”,也就是仁是人内在本质的东西,后儒所说的性善说和发明本心,与萨提亚的宗旨可谓殊代同归和东西合璧。如今,一些大城市开始建立萨提亚工作坊,以帮助个人及家庭解决内心冲突或彼此间的应对技巧,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南阙里的衢州,是否也可挖掘儒学中入世应用的部分,结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成果,以造福一方百姓呢?
——文章转自中国心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