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专业实用的心理培训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 注册
 返回首页
最新公告:
站内搜索: 点击搜索
论文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  
儿童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0-10-8 点击次数:1996次  
儿童心理学论文
胡玉婷
摘要: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而从出生到成人则经过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有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个性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那么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个人认为是儿童成长阶段也就是未成年阶段,定义为0-17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心理的正确培养和科学引导是尤为重要的,家长和老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她们是孩子的心理老师,心理卫士。
正文:
所有未成年的孩子都可以称为儿童。儿童阶段,就是人成长的阶段。因此我所研究的领域主要侧重于胎儿、新生儿、婴儿、幼儿、少年这几个部分,故而又可以称为孩子的心理学。
对于胎儿,一般人认为不存在心理。但我认为,胎儿同样存在条件反射现象,6个月以前存在生物电反应,而在6个月以后的胎儿能够产生较强的脑电波。我们常说的胎教也正是基于胎儿存在心理这一假设上的。
人出生以后,便立即以独立个体的形式与环境互动。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尤其是社会环境,更是孩子适应的重点。在没有明确直观的答案以前,他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尝试找到经验。他们也开始创新,重建各种关系,那么既然是互动,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我们就起着至关重要的重用,对于互动的也应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道:“知识既不是来自客观世界也不是来自儿童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什么才是皮亚杰所指的“互动”呢?我的理解是:这种有助于儿童获得知识的,在客观世界和儿童之间的互动就是指儿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主动,也有被动,以主动为主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幼儿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由老师一手包办了这整个活动的设计。通过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智慧,整个设计不单包括了所有的细节安排,甚至我们还会诱导儿童在某种可预见的情况下,无选择地按照我们的思路接受我们提供的知识。不可否认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经验的老师通过研究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儿童习得知识,然而由于忽略了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有可能就会错过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构建完善认知体系的最佳时机。
 
遗传、发育不良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的疾病、伤害都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不健全或异常发育,引起感觉器官功能缺失,甚至自闭症等心理疾病。儿童心理疾病并不少见,但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以及儿童心理疾病的隐蔽性强,未能及时发现而已。
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当重要。个人认为:很多问题都来自心理偏差的不及时纠正;很多的偏差来自不合适的教养。如果家长能够稍稍提高一些教育、引导孩子的水平,悲剧就可以避免。家长和老师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老师并且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起到的作用是随时调节,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比出现问题进而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更加的重要。
  我们给孩子的,首先是信心、兴趣,再是计划和坚持。
 
这里有一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分析: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相互作用、语言动作和行为交往三方面的异常,及以三岁前起病为特征。
  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孤独症患儿。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2.6-5.7:1。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1989-1992年统计60例中,男∶女为7.5∶1。1984年6月至1986年5月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收住来自全国很多地区的精神病患儿l70名,其中诊断孤独症15例,占8.82%,这数字只代表已患精神障碍的儿童中检出率。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儿童孤独症的起因尚不太清楚,病因尚无定论。最近调查认为,孤独症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学有关,是几种“原因”的结果。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北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出生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3)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经研究证实,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同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会有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影响正常脑功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治愈,难以有可能终身不治。
  1943年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孤独症的治疗已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减轻。研究者目前也在积极寻求方法。他们认为在正确知道下孤独症症状可得以改善。有特殊训练的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孤独症患者可逐渐适应正常生活。
  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仅少数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预后与智力水平有关,智力障碍严重者预后差。
 对儿童孤独症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动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患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方能对患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患儿,给小孩以温暖。此病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智能好的患儿比智能差的患儿预后好。
  药物治疗仅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短期严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击行为,可用奋乃静,促进脑功能的药物可选用脑复新、脑复康,或γ-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对治疗孤独和语言障碍有效。近年来,有人报告,服用芬氟拉明(fenfluramine)治疗孤独症获得疗效,该药是苯丙胺的衍生物,服用后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水平降低,减轻多动及刻板动作,改善注意力,对有些病例尚可提高智商。氟哌啶醇可改善儿童的孤僻、退缩及某些刻板的行为,药物的选择要取决于儿童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的长短,剂量也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直至出现适当的疗效或副反应为止。
  虽然许多家长都信服分泌素,但研究人员报告说,分泌素不是治疗孩子们孤独症的有效药物。分泌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是NBC去年关于一名叫帕克的儿童的报道。帕克接受了内窥镜检查,什么也没查出来,又吃了一些分泌素,于是孩子睡觉和说话都恢复了。家长于是认为这种只吃一次的消化不良的诊断药,与孩子不说话的孤独症的好转有关。几家主要报纸刊登了帕克的新闻,于是,三、四千名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吃了至少一次分泌素。孤独症研究学会收集了一千多名儿童的反映,发现相当一批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好转。但是,当科学家们再次认真地分析分泌素的效果时,发现一剂分泌素对付孤独症是无效的。
  患孤独症的儿童,一般病程都比较长,所以用药治疗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家长应注意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肝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异常,因此,对患儿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上述药物对孤独症的患儿确定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可使某些症状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但目前还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药物本身还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为,但有效的药物可使儿童对环境和管理更为适应。通过药物、特殊训练和行为矫治等综合措施,患儿的症状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改善。
  研究者正积极寻求各种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患者,包括语言疗法、感官综合、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会有所控制和好转。一种好方法应包括一些交流治疗,社会技能发展,感官损害治疗等。专家认为,通常病情越重效果越好,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患者的专门治疗。孤独症患者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帮助、不仅是家人、老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孩子成长阶段,虽然家长和老师教授给学生的单纯的知识可能仅仅在小学阶段就会被全部更新和覆盖,然而这期间幼儿养成的许多习惯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
    积极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重大任务之一。只有儿童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儿童才能顺利地掌握人类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财富。
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又是在正确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矛盾统一的。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两边到质变的过程。随着矛盾一个一个地产生和解决,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变化,在量变基础上产生质的变化,质变中又包含着量的变化,许多小的质变常常成为一个大的质变的量变准备。
    思维的发展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三岁的儿童在外界影响下能产生一些思维活动。如看见一个布娃娃,她就抱起来边用手拍边说:“妹妹要睡睡,咿呀咿呀,不哭不哭。”这我们称之为直觉行动思维。由于记忆中所保存的外界刺激影响下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了思维活动的一个质变,于是形象思维产生了。在这一基础上,由于形象及其联系积累越来越多,还由于语言产生、发展起来,并与这些形象发生联系,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思维,于是产生了新的质变,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了。
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教师既要根据儿童思维的水平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同时又要耐心而机智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项工作。
第一,从具体、从感性的实践引向抽象概括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虽然教学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有一定的差别,教学过程并不需要完全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但是,为使儿童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以一定的感性的基础为出发点,逐步引向抽象概括,始终是必要的。因此,我们说,要引导小学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绝不是说具体思维是坏的、毫无作用的东西。为了发展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既要提供合乎儿童经验的具体的东西,又要在可能范围内很快离开具体的东西。数学老师都知道:为要使儿童理解加法、乘法或分数的意义和运算,从具体的事物开始是必要的,但是长期停留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上也是不对的。
第二,有意识地帮助儿童学会并逐步提高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也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等。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思维活动,同时要教会儿童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很多研究以及教师经验证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如能注意组织儿童的智力活动,并启发儿童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使儿童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思维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第三,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首先使儿童对学习材料有充分的理解,是发展儿童思维的直接前提。只有学习材料能被儿童理解,才能导致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如果向儿童提出过高的、他们不能理解的材料,儿童只能形式主义地去“鹦鹉学舌”,对于思维的发展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当然,过低的、没有困难的学习材料,不能使儿童学到什么新东西,同样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等原则正确地组织教材,使儿童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是一些能够经过思考、经过努力而可以克服的困难,从而不断地、有节奏地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第四,帮助儿童正确地掌握概念,是发展儿童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首先,儿童应当掌握什么概念,应当在什么样的抽象水平上来掌握,取决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其次,在掌握概念的时候,要根据儿童的水平,力求概念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也就是使儿童更好地掌握概念的含义和范围。再次,不应该孤立地去掌握概念,而是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去掌握概念,亦即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运动发展的观点去掌握概念。
第五,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儿童运用概念来恰当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能力。所谓恰当的判断,就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关系和情况,或者是“是”,或者是“否”,或者有多种可能,或者指部分现象,或者是现象的基本情况。例如,把“基本上”当作“完全是”,或者把“主要是”当作“全部是”,那就不对了。所谓合乎逻辑的推理,即要求一切论证都能从真实的前提出发,而且推理必须是不矛盾的、一贯的。不要用“我想”“我认为”这些口吻作为论证的前提。论证要力求有说服力。在进行推理的时候,不以个别当作一般,也不匆忙地随便下结论。儿童要学会善于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找出一般规律,又能用一般规律来解释个别事实。
第六,抽象思维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最后还要回到具体事物中去。因此,要培养儿童善于把概括和具体化适当地统一起来。儿童掌握了一些抽象公式、原理以后,常常不能应用,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应用,而不能很好地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处理新的情况。这说明儿童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标志,不仅表现在抽象规律的掌握上,同时表现在对这些抽象规律的运用上。
最后,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即有目的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初入学儿童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很大,因而不但思维的逻辑性很差,而且思维缺乏灵活性。例如,解答算题或编拟算题的时候,常常千篇一律,照猫画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思维的逻辑性,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多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儿童思考,在要求儿童回答问题的时候多让儿童“想一想”,这样就可以避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形式主义的倾向。

    综上所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单了解其病因,分析其病因,为孩子治疗心理病,而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通过正确科学的方式教育,引导孩子的心理。要做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这个领域,治疗并非我们的主要任务,告诉家长老师怎样教育孩子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才是我们主旨。
参考文献:
[1] Educating Young Childrenby Mary Hohmann and David P. Weikart
[2] 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3] 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下一篇: 心理咨询师个案
相关新闻
厦门觉园
厦门觉园
本站推荐
2013年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
新:2013年催眠师课程
实用心理技术研修班(全年全程
2013全年系列工作坊-武汉
2013聪明坊-少年成长计划
新:NLP专业执行师文凭课程
新:家庭系统排列课程/工作坊
课程导航
时间:
 01月  02月  03月  04月  05月 
 06月  07月  08月  09月  10月 
 11月  12月 
咨询电话:
心理咨询24小时预约热线:
15337105433
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027—83691259
专家团队:
徐 云:博士
王红霞:心理督导师
雷五明:教授
霍云翔:付主任医师
更多...
本站热点
报读同济心理课程学费汇款账号
联合同济2013年心理学沙龙
报读同济心理咨询师问题及解答
最新:2011系列心理应用工
徐云:国际催眠治疗训练师,N
系统排列课程学员反馈信息表
教你十招选定心理培训机构
关注微博:  徐云博士-新浪微博(大嘴谈心)  同济心理网-新浪微博;  湖北心理卫生协会同济医学院培训中心-腾讯微博;  联合同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腾讯微博  关联网站:  联合同济心理在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徐云博士个人主页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看漫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鄂ICP-09005750号 湖北省通管局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有害短信息举报 Copyright 2009 - 2010 湖北联合同济心理健康有限公司
报名电话:027—83612950 83691302 88031591 13720183201 15337105433 Email:nimot@163.com 邮编:430000
报名地址:汉口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接待中心一楼111室(一招侧门,药学院1号楼正门对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新网]
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 武汉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