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哪些? |
|
发布时间:2010-12-13 点击次数:1497次 |
现代研究表明健康应是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就人的生理而言,健康并不难确认,现代医学足以鉴定和验证,只要躯体器官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是,就人的心理而言,对它的评价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健康标准,因此,对它的评价是相对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中学生的心理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 健全的智力 我们所说的智力通俗的说是指学习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等。一个智力健全的中学生应该具有中常及中常以上的智力水平。如果用智商来表示,大约应该在80分以上,且热爱学习,能充分发挥潜力,并不断享受满足感。 我们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他(她)不一定成绩突出,但必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学生,而且他(她)能自觉端正学习态度,积极调动自身的潜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或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却难以发挥出潜力,学习过于吃力,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者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等,这样,不但他(她)不能享受到学习的满足感,我们也认为这位中学生智力落后。 但是,有一点应提醒家长注意,就是绝不能把智商高、学习成绩好与心理健康划等号。有些学习成绩较好的所谓“好学生”,其内心却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或焦虑、懒惰,人际关系紧张,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学习成绩好这一表面的“美”把其内心的“丑”遮掩住了。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者。 (二)情感饱满适度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首先应该有积极的情感,能乐观豁达地对待别人,对待自己。要让他们懂得,生活中并不都是欢声笑语,但要尽量主动地争取多一些愉快,少一些忧伤。 其次,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具有真、善、美的高级情操。家长要指导子女多为有意义的事动情,而不为低级趣味浪费了自己的感情,也不因空虚无聊而相互打趣,生命中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为之流泪的事情太多太多。 再次,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情感应有一定的分寸,表现得恰到好处,自然妥帖;情感反应的时间长短应有分寸,尤其不可使激动情绪无休止延长。 最后,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情感还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倘若子女总是喜怒无常或缺乏反应,或反应过度,那么这种情感则是不健康的。 (三) 意志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克服困难,不断调节、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努力。凡事三思而后行,面对挫折有勇气、有恒心、有毅力乃是心理健康的典型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当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学会忍受挫折,自我激励。应能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不为眼前某些欲望的满足所动。 (四)悦纳自己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既能认识自身的优点长处,又能正视自身并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做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在实际行动中,要能给自己定下切实可行、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且还能勇敢地接纳自己,即使对自己身体缺陷或能力的不足也能正视和接受,并努力发展自己的内在潜能,而绝不为此回避、羞愧和自卑。 (五)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首先应乐于和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友好相处,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能关心帮助他人,倾听别人的烦恼,做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其次,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一起诉说欢乐与悲伤。与人交往热情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六)统一的人格 一个健康的人其人格是统一的。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等都与本人的愿望、目标、行为相一致。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能表现自己持久的精神面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其人格品质应以正直、纯洁、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为主体。如果有的中学生在校是优秀学生,积极能干,吃苦在前,但一回到家里就好吃懒做、放纵任性,这两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体现了他(她)人格的不一致性,反映出他(她)做人的虚伪性和消极性,我们怎么能说他(她)是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呢? (七)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在符合社会要求或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需要,建立广泛的兴趣,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有较强的忍耐力。 |
|
|
|
|
|
|
|
 |
|
|
|
|
课程导航 |
 |
|
 |
|
|
 |
咨询电话: |
 |
|
|
 |
 |
心理咨询24小时预约热线:
15337105433
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027—83691259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