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心理文章

警探沙威的第三良知
点击:1948次   日期:2016年05月16日

   导读:上周末由联合同济主办的“《谁在我家》读书会沙龙”如期开展。此次沙龙请到联合同济讲师班优秀学员郑玉担任导师,跟大家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同时,郑老师鼓励大家相互积极交换意见,不同思想相汇碰撞。作为此次沙龙的参与者之一,她感触颇深,特作此文,以供分享。




作者:海礁(联合同济讲师班优秀学员

    在周末的《谁在我家》读书会中,我接触到一个词——“良知”。

    提及“良知”亦即良心的感知,而海灵格大师却解释得更为细致,他把良知分为三个层面:个人良知系统良知第三良知。他认为,那些让人们感到愧疚不安或心安理得的良知是个人良知;存在于个体所属的系统,使系统内每一个个体都能体验到它的影响,却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良知(标准)是系统良知;而能够让个体摒弃对家族、宗教、文化和个人认同的顾虑,从而将其引向巨大整体的良知(法则)是第三良知

    基于大师将人的良知如此层层升华的理念,竟解开了我数年来对小说中一个人物的纠结——《悲惨世界》中的警探沙威。沙威在小说中是个不讨喜的角色,与主角冉阿让势成天敌,冉阿让因偷拿一个面包被逮捕,服刑十几年出狱后,被打上了苦役犯的终身烙印,而正当走投无路打算自暴自弃之际却为一位善良的神父所感化,想尽办法改头换面,始终行善,甚至宁可冒着曝露自己身份的危险,也要相救于人;而自从冉阿让出狱直至他一步一步艰难而执着地走向新生活的漫长过程中,警探沙威可谓尽忠职守,观察敏锐,始终对他紧盯不放,就像一台精准而冷酷的机器,总在看到他第一眼的同时便心生怀疑,不断刺探他的真实身份,令他时常心惊肉跳,即使在一次机缘巧合中被他所救,而后确认他身份时却依然对他亮出了手铐……

    不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展是沙威最终放弃逮捕冉阿让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沙威而言,在遇到冉阿让之前,他的个人良知与作为国家机器的系统良知从未发生过冲突,法律所不允许的便是他必须不折不扣针对禁制的。只是,冉阿让成了个例外,这个苦役犯的谨慎小心,让沙威对其身份的核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细致的调查过程中,他了解到的全是这个对象的善行和赞誉,甚至一个不慎,自己也得其恩惠,被人家救了一命……于是当最后终于确认其真实身份,要履行职责时,沙威警探的个人良知系统良知发生了强烈的冲突,长期的系统禁锢成了他无法突破的职业习惯,而灵魂深处的人性本能却令他无法给自己的救命恩人扣上镣铐。如此尖锐的矛盾令他看不到第三良知(法则)的存在,他无法放弃个人良知,也摆脱不了系统良知(标准)的局限,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干脆放弃了生命。

    在这次的感悟中,个人体会到海灵格大师所提到的第三良知仍是有层次的。个体分属或同属于不同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又隶属于更大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同或不同的标准,当这些标准与其外围母系统的标准发生矛盾时,必服从于母系统的标准,因为,若母系统被毁坏,子系统就不能安好。正如人之个体,有家有岗;家业之外,有国有疆;国土之外乃星球;星球之外是宇宙;宇宙之外,未知矣……

    回头再看看沙威,他在两难之时,未能看到的能够服从的第三良知在哪里?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