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美】艾里希弗洛姆)是这样形容父爱的艺术:“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爸爸去哪儿”节目是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五位明星爸爸在72小时的户外体验中,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不仅节目收视率创高,而且那首“爸爸去哪儿”的歌曲脍炙人口。
节目中的爸爸和宝贝是这样的——
宝贝对爸爸说: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
三头六臂刀枪不入
他的手掌也有一点粗
牵着我学会了走路
我的老爸是个神话
搞定老妈绝代风华
就算有天你掉光了牙
我也可以带你去火辣辣
你就是我的天大和地大
爸爸对宝贝说:
这是第一次当你的老爸
我们的心情都有点复杂
生活中的爸爸在哪儿?
1.永远在玩手机
爸爸要么就在上班,要么就在应酬。即使能早点回家,一会儿电话一会儿微信的,要么就在浏览网页。名义上是陪伴孩子,但是实际上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孩子身上。
2 .下班后不爱回家
不管单位是否真的需要加班,是否真的必须去应酬,很多爸爸都是下班能多晚回家就多晚回家。经常听到一些妈妈说,我现在是养着两个孩子,一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大孩子就是指的是孩子他爹。
3. 觉得养孩子是女人的事情
如果是全职妈妈,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又要负责家务,几乎比上班还要累。如果是上班的妈妈,那就更累了,在单位要做女强人,回家还要完成所有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提醒所有的爸爸,多帮妈妈们分担一些,不是有句话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4 .不陪孩子玩的爸爸
孩子的成长瞬间即逝,真的很短很短,等你有一天老了,自己闲下来想让孩子陪陪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爸爸的陪伴更多的给了孩子独立、坚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面对挫折的乐观性,缺一不可。
5. 总跟家里人争吵的爸爸
在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会有两种心态1、孩子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当中,都只会默默忍耐,不会抗争,因为他觉得抗争也没什么用,比较消极。2、孩子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会采用和父母相同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分场合。
父亲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婴儿期:加速母子分离。在婴儿期,孩子主要依赖母亲,从妈妈那里吮吸生存所必需的乳汁。此时,父亲恰恰要充当加速母子分离的角色,以便形成正常的等边三角的家庭模式。
儿童期:规则的代表,效仿的对象。这时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此时,父亲必须给孩子建立规则,引导男孩向男人的方向发展,教他们勇敢、理性、负责任、敢于参与社会活动、关注世界等。懦弱和疏离的父亲是将儿子推向同性恋队伍的“罪魁”。另外,美国学者认为,对于女孩,父亲则要告诉她们,女孩子是什么样,她们与男人的区别在哪。
青春期:超越的标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不再认为自己是孩子,有了强烈的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父亲了。男孩开始看不惯父亲,甚至觉得爸爸窝囊;女孩则把对异性的崇拜从父亲转向同龄人。父亲开始成为孩子超越的标杆。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