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交流

我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咨询工作中的影响
点击:3156次   日期:2014年01月06日

我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咨询工作中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的两个主导类型人格及一个突出性格特点的分析,揭示了这些人格类型及性格特点的表现特征、形成原因、和对咨询的影响,说明了咨询师自我了解及自我成长的重要。
作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二是对自我的深刻了解。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心理问题,而投射和移情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功能,如果一个咨询师对自我了解不足,就很容易误将自身的问题通过投射或移情当成求助者的问题,从而导致对求助者理解的偏差,影响咨询效果,甚至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求助者通过照咨询师这面镜子而了解自己,如果这面镜子本身有污秽,会使求助者的影像失真,就不能起到镜子所应有的作用。作一块一尘不染的镜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镜子上的污秽一时不能擦净,只要咨询师了解哪些污秽是镜子的,哪些是照镜子人的,影像还是可以还原的。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门课我却没有接触过,颇感遗憾。所以在心理咨询师理论培训结束后的这两年中,我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了深层的自我探索和分析,并在咨询工作中进行验证。现将我的部分探索结果报告出来,请各位导师指正。

我的主导人格类型有:自恋型、强迫型 
1、 自恋型:
表现特征:
过高的自我评价,对内关注自己的长处,忽略自己的短处;对外
关注他人的短处,忽略他人的长处。这样对比的结果,使自我评价过高。喜欢他人积极的评价,对消极的评价采用“合理化”、“遗忘”等心理防御机制回避。例如:曾经有人在案例讨论会上指出我咨询中的问题,我当时就想:怎么可能是我做的有问题,一定是你在投射!再说了有点儿小问题又怎么样?人无完人嘛!而不去认真听对方的意见,不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
自我中心,过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忽略周围人,容易在自己的情绪中沉溺。
形成原因:
口欲期创伤,我出生56天时曾被寄养在保姆家,作为代理母亲的保姆将我长期弃置不管,使我的注意力、感知觉不能顺利投向他人,从而投向自己。除此之外这一事件还带来了其它问题,如:熟练采用“隔离”的防御机制使自己变得不敏感甚至麻木、原始安全感丧失等等。后来我被送到外婆家,由于外公、外婆的溺爱,加强了我的自我中心。10岁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又忙于工作,我只好自己照顾自己,长期的自我关注形成自恋型人格。
自恋同时也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手段,由于我安全感很差,总害怕突发无法应付的意外,所以经常处于焦虑之中。而通过自恋的过度肯定会让我感觉自己的应付能力较强,从而缓解焦虑。
对咨询的影响:
喜欢听求助者的赞美之词并容易陶醉其中,从而忽略求助者的背后动机;当自己陷入某种情绪时,很难关注外部,必须采用强隔离的方法来平稳情绪,由此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和精力,从而影响对求助者的共情效果。还有就是我的不敏感,早期的创伤使我压抑了很多负性情绪,如:恐惧、愤怒、悲哀、无助、抑郁,长期的压抑使我内心的一部分变得很麻木,对他人的感知不敏锐,也会影响对求助者的共情。
2、 强迫型:
表现特征:
过分追求细节完美、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害怕出任何微小的差错,认为小的差错会导致巨大的灾难。意志顽强,超我强大、本我
弱小,心理力量发展不均衡。
形成原因:
对细节的过分关注是因为担心微小的失误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害怕自己担负不起相应的责任,这与自我的弱小及无力感有关。而用关注细节替代整体,是因为细节比整体相对更好把握,由此可获得更多的控制感、体会更多的力量减少弱小感,从而增加安全感。根源情节还是因为口欲期创伤中的无力、无助带来的弱小感,以及安全感的丧失,加上我的家人也都是安全感极度缺乏的,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通过暗示传染给我。比如:我妈妈会经常说某某报纸上讲什么东西不能吃啦,吃了会怎么样啦等等。当时我会很厌烦地跟她顶嘴,因为她的话语让我很恐惧,指向的结果让我感到很无助。但过后我又会把她对我的恐吓拿去恐吓其他的人,从表面看起来是在关心别人,实际是将自己的恐惧对外投射,以此缓解自身的焦虑。
安全感的缺乏还与小时候被溺爱的经历有关,我内心有一个侧面是一个被惯坏的、非常任性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在家会有一种全能感,因为大人们对她有求必应,她不需要做什么就能实现她的愿望,她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而接触外部的现实世界后,她面对巨大的外部世界,体会到自己的弱小。她会因找不到行为的边界而恐惧,她不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由于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她会因面对问题不知所措而自卑,因不清楚自己每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焦虑。
其实孩子的任性,是他们强烈希望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实现,这不仅仅是本我欲望的一种满足,还是自我能力的一种证实。他们不满足于幻想一个强大的自我,而是通过满足愿望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来体验自我的力量,因为他们的内心缺乏真正的自我力量,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的是弱小和无助,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他们通过哭、闹等各种手段控制他们的家长,控制比他们强大的力量,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力量感,同时他们又体验到来自家长的弱小和无助,孩子内心会看不起那些能被他们所控制的大人,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人拿我都没办法,他们还有什么能力保护我呢?因而我是弱小无助的、不安全的,外部的世界是可怕的。
对咨询的影响:
由于超我较强,我会循规蹈矩,不该做的事情绝对不做,这种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会使自己在出现反移情时能很好地自我控制,这是对咨询工作的正面影响。而负面影响则是对整体的把握不足,更注重求助者的细节问题的解决而对整体的、宏观的问题认识不清晰,把握能力不够,反应较慢。超我过强还表现为对求助者本我欲望的接纳欠真诚,也就是说表面的态度是接纳的,而内心是否定的,我曾经将一个过分任性、依赖不肯成长的来访者轰走了,那是一个被溺爱坏了的孩子,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任性、依赖和懦弱。这个咨询做了近三个月,开始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做接纳姿态,而没有及时处理对她的不接纳,导致最终由于对自己同样侧面的反感而拒绝了对她的帮助。
3、 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置疑权威,虽然算不上某种人格类型,但在我却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性格特点,所以不得不提。
表现特征:
    经常挑剔家长、老师、领导或其他具有权威感的人(在争论状态下也会泛化到一般人)。找他们讲话中的错误,并当场指出,让对方下不来台。
形成原因:
    我父亲由于兄弟间的竞争,行成了好斗的性格,斗嘴和贬低他人是他的习惯行为模式。在家中他会经常跟我说:你看,你爸在某某方面有多棒多棒,你就不如我吧。想想他在某方面确实是挺棒的,我会为自己不能像他那样而感到自卑。其实他只是想自己满足一番,贬低别人只是为了反衬地炫耀自己,并没有斥责我的意思。而我却由于认同了他的评价,以为他嫌我不够好,认为自己如果做不到他那么好就不会被他喜欢。有时当我发表一些我的观点时,他会当成辩论大赛一样全力以赴,不惜偷换概念、东拉西扯,不论我的观点是什么,为的就是证明我是错的,他是对的。我会经常跟不上他灵活跳跃的思路,被他说得晕头转向,感到严重挫败。在他只是兄弟间斗嘴的泛化,而对我则是不容置疑的否定,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找机会挑他的错误,让他难堪,而我很少能赢他,他非常了解我的弱点,逐渐地他成了一个我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他所带给我的压力和挫败感是我心灵上深深的伤痕,每当我的伤口隐隐作痛的时候,无论对方是谁,我都会狠狠地出击。
对咨询的影响:
按说这些行为是针对权威的,求助者一般不会有权威感,不会成为我的攻击对象,然而事物是一体两面的,我心目中既然有挑战权威的一面,相应的就有不愿认错的权威一面。在求助者面前承认我的失误对我来说是难过的一关。与求助者就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我也很容易陷入辩论之中;当求助者不停地在逻辑上打转时,我会感到跟不上对方,晕头转向,从而引发挫败感,出现急躁情绪,从而影响咨询。

除这些主要特点之外,我还有其他很多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的相互联系,有的相互对立,对它们了解的越多、越深刻,对自己的把握能力就越大,在咨询工作中就越清醒,越有利于保持中立。对我这块镜子上的污点了解、擦洗的越多,求助者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对自我的了解和自身问题的处理是共情能力提高的基础。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