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心理文章

向校园暴力Say No!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欺凌…
点击:1463次   日期:2019年08月02日

时光如水。看了这部《告白》的电影,有些心痛,不过电影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真相。人生就是在洞悉一切真相之后,还能清醒理性的生活下去……




本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运用了其心理小说原著湊佳苗《告白》的精彩篇章,以及长镜头、特写镜头的广泛应用,让这部电影的主题更深刻的揭示出来。



这部带有反推理性质的分析日本新世代教育和校园犯罪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以教员(级任教师)、少年嫌疑犯、少年嫌疑犯的家长、同班女同学等不同的视野,讨论教育伦理、家庭伦理、失当法律所造成的悲剧,以及相应的心理对策之思考。 


电影《告白》中,松隆子演绎得很到位。校园霸凌、夫妻不睦、家庭破裂造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历过那些校园霸凌和冷暴力的人,对这部影片应该会有共鸣。


受过校园霸凌的人,都会对这部剧产生深刻的认同!女主角很内敛、机心,但考虑到痛失爱子、丈夫,又很理解她;而且,她只是把两个少年罪犯逼到心理崩溃,并没有杀死他们,并不能算“以暴易暴”…



但她以个人的非理性冲动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不可测的后果,还有她虽有“行为正当性”,但缺乏有效的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教育伦理的失范,使得后果变得更加严重。


她虽在最后阻止了A少年的邪恶计划,但不足以抵消之前造成的学生由于缺乏道德正当性的执行尺度,以及侵犯了他人的个体私域,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


有时,一些人对过去的家庭破裂产生的伤痕无法淡忘,一些人对世界、生命及自我意识都漠然处之、玩世不恭,这些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的催生源泉…


A少年和B少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位极端理智冷静(近乎疯狂的犯罪行为是在缜密细致的计划中实施的),一位极端自卑(一种极度脆弱的自卑,希望他人重视自己),却在这一事件中联手,并实施了最终的犯罪行为。


少年A由于年幼时缺乏母爱,由于扭曲的家庭伦理导致了认知的混乱,虽然拥有令人羡慕的高智商,情商、人格却遭到无情的扭曲与颠覆;少年B则是极度的自卑,在A少年的怂恿、蛊惑之下,胡乱建议袭击级任教师森口悠子的女儿,并在少年A抛出其实伤人的“绝交”话语之后,彻底心理失衡……在森口悠子的报复之下,最终扭曲心态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A少年的母亲在发觉年幼的A,并没有她想像中的,A少年对电机有那么的“聪明”领悟力时(怀疑A少年母亲有些神经质),无情的家暴年幼的A少年;A少年家庭崩坏(女教授与其丈夫离婚)之后,重组家庭的父亲对他还是很不错的,家里的气氛并没有比亲生母亲在时更糟,相反,继母对他还算不错。


A少年记住了母亲走时对他的无视,于是拼命学习电机知识,终有不俗的成绩……然而,他却将这点成绩用来制造防盗钱包、定时起爆的装置,还因为他拿级任教师森口悠子作实验,以及她因为在意他的偏执言论对他的调查,对森口悠子怀恨在心;当然还有另一起事件抢了他获奖的头版(未满14周岁女孩毒死全家,未领刑罚)的嫉恨。


最终在B少年的胡乱建议下,把实验对象定为森口悠子的女儿身上,并导致其死亡……A少年先想通过制造“科技神童”的努力重塑自己在母亲眼中的形象,重获母爱。



另一方面,由于A少年后来心态扭曲,最终走上了一条杀人碎尸、企图制造校园恐怖袭击的不归之路…… 


《告白》涉及了校园霸凌冷暴力和“无知”少年进行的无意识杀戮,这是我关注的原因之一。当然,这部影片还对新世代的教育伦理和青少年心理给予了有益的分析和探讨。


另外,还有那些欺凌杀人的主谋A小孩的那些同班同窗的行径,感觉也有群体性逼迫下的一种下意识的“反抗”……


遥想我们年少时或多或少也受过的校园霸凌、冷暴力,以及一些自我疗愈的心理过程,就可以知道,个人的行为在乎个体的选择。


个人生活需要经常反思,慎终追远,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其实,人的一生有无数的选择机会,而你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也全在乎我们自身的志趣、理想和人生选择。


人生,永远做的是选择题,而不是加减法……


森口悠子、少年A、B及倾慕A的无知少女,他们的人生选择固然都有不当之处,但其实他们都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心理成因


所谓霸凌,就是一人或几人针对一位受害者进行长期的,或有计划的殴打、辱骂、排挤、孤立、勒索等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给施害方带来畸形的快感,给受害方则是深远长久的心理伤害



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幽暗与邪恶,冲突双方力量悬殊,它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卑劣的犯罪行径。而个体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如果没有合理顺畅的解决,受害人将带着强烈的心理创伤,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悲惨境地…


校园霸凌的施害方,往往是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或冲突、个人价值观移位等导致心理变异的孩子。


“霸凌”这个词来源于英语单词bully的音译,意思就是“欺负弱小者、威胁恐吓”。在现实中,校园霸凌者,通常看上去会很强势、高人一等、掌握着主导权,其实他们是典型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们之所以会去欺负弱小,是因为心理不平衡,需要一种心理补偿



霸凌者就是一批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的人。而他们挑选的霸凌目标,所谓“柿子专挑软的捏”,在他们眼中,比他们更没有安全感、更透明的弱者,更容易成为他们目标。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有时不仅是校园,在职场、在某一特定社交场合,你都有可能成霸凌的对象,成为受害者!要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是你自己免受校园暴力欺凌、职场霸凌,真正有效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能强势起来,坚定、果敢、有自信,那么他们在搜寻霸凌目标时,肯定会跳过你,绝对不敢来招惹你。


另外,要战胜霸凌者,除了表现出强势的气场之外,还要努力使自己出类拔萃,在某一方面卓乎不群,“实力碾压”施暴者的短板,使他觉得不如你,自惭形秽,自然也就远离你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霸凌者之所以成为施暴者,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暴力充斥的成长环境、不被重视、自尊心脆弱… 难道不是值得警醒的吗?


在保护孩子不受霸凌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关注霸凌者的心理缺陷…


人生固然有数不清的困境,但如果将其视作上天赋予人类的悠长假期,也许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希望每个有精神困境和遭受过校园暴力、实施校园霸凌、冷暴力的个体,都能看下这部电影,算是一种有教益的警惕吧!



启示: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是:爱与安全感


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是:力量与自信心的培养





往期推荐










课程推荐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