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起伏不大的白领最容易被橡皮化
来自王朔小说的“橡皮人”如今在职场中流行开来,成为一个族群的代表。什么是橡皮人?指的是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不愿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都无所谓,既没有耻辱感也没有荣誉感,这样的人,就叫“橡皮人”。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清远职场,这样的人还并不少。那么,他们都是怎么“炼”成的呢?
变化起伏不大的职场人易被“橡皮化”
记者调查发现,没有效率,没有反应的“橡皮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他们工作中激情不再,生活中无梦无痛。小罗是某单位的办公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对外公关和撰写材料,和媒体保持联系,如果有宣传任务,就要给媒体打电话通知,再到活动现场布置一下。罗小姐每天工作就是处理这些琐碎的事情,剩余时间就是上上网,偷偷菜、聊聊Q、看看新闻。逐渐失去了当初对工作的激情,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在单位想晋升不是那么容易,我没有很大的野心,况且我又是女孩子。”尽管工作才两年,罗小姐已经成为“橡皮人”。
日前,在清城区某家居设计公司工作的李设计师告诉记者,前不久进入了近一个月的“状态低迷期”,就是懒得干活,能拖就拖。他进公司3年多了,工资几乎没有涨过,每日的工作除了设计还是设计,“每天看着那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建筑结构图纸,烦透了,应付了事也成了一种常态。没有合理的刺激和鼓励,小李也成了“橡皮人”。
记者采访中发现,多年坚守同一岗位,没有太大的变化起伏的职场人最容易被“橡皮化”,工作久了都有工作拖拉、懈怠等情绪,而在清远,很多事业单位成为“橡皮人”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今年34岁的小王,毕业后留在某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刚参加工作时,他整天激情饱满,任劳任怨。办公室的人员少,工作重,写讲话、写总结、写汇报、写信息、上报材料、督促检查等,还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包括跑腿打杂、安排吃饭、跟班出差服务等。为了完成工作,有时候大家都下班了,小王还得在办公室加班,困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一夜。6年过去了,他没有被提拔,而他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拼命了,被职场潜规则同化了,开始上班下班两点一线的生活。
9月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清研咨询进行一场职场调查,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橡皮化”过程加快
社会竞争激烈,忙碌的工作、昂贵的房子,还有越涨越高的物价,不止是职场老手,一部分初出茅庐的职场人也出现了“橡皮化”的迹象。有职业新人称,现在成为“橡皮人”的过程越来越短了。
“我的很多朋友也很年轻,但年薪是我的数倍,是几套房子的户主以及坐拥好车,而我的工资维持在饿不死的水平,进步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即使进步,无非是草根的进步,一想到这些就非常郁闷,但是又不知道突破口在哪里?工作提不起劲,有点得过且过的味道。”在清城区教书一年的黄老师有点无奈地表示,工作一年就与同学拉开差距,一下子追赶无望,陷入职业低迷,出现“橡皮化”的倾向。
小徐今年刚刚从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可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她有些无奈地成为一家企业的行政文员。“虽然工作不是很辛苦,但是薪水也不高,也不知道有什么发展前景,可是不做的话又不敢保证能找到其他工作。”小徐坦言,从事文员工作,来到新岗位才做了不到半年时间的她,就已觉得工作很无聊,理想在慢慢地被磨灭。“每天的工作就是写资料、打印资料,端茶倒水,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日子催人麻木。”
因为生存压力太大,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疲惫和浮躁,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容易成为“橡皮人”的重要原因,和小徐一样具有逐步“橡皮化”的职场新人可并不少。
陈先生是一家小型贸易公司的人事部主管,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公司招了十几位新同事,还没有转正的几个月,大家工作非常卖力,生怕自己的工作不保。转正之后不到半年,一些人曾经的激情和干劲都不在了,以前干事情风风火火,但是现在做事有一些拖泥带水。据他了解,工作至今,这群人中有将近一半出现了倦怠情绪,离“橡皮人”越来越近。
多管齐下摆脱“橡皮化”
长期承受疲劳磨损,职场中的“橡皮人”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该如何摆脱“橡皮化”呢?
对此,资深心理专家认为,职场“橡皮人”要摆脱现在的状态,首先需要重新发掘工作的意义。要让自己对工作不感到倦怠,需要不断发掘工作中有意义的方面,找到新的价值、乐趣和视角。其次要及时进行情绪梳理,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如果能在看似重复、枯燥的工作中挖掘“新东西”,通常会让人觉得斗志昂扬、精力充沛。同时,不同性格的人,适应的岗位是不同的。如果你真的感到在现在这个岗位上提不起神,找个机会向领导言明自己的处境和期望,适时换个岗位,
面对职场中的“橡皮人”,不少企业也行动起来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建立一系列良性制度。定期举行职工联谊活动,领导和职工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建立一种人性化的软环境,舒缓员工的心理郁结。还有的公司,通过对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的调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或者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使员工有归属感,认同感。还有一些公司,为职工举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重新审视自我,调整状态,重新激发他们的工作欲望。
而面对“橡皮化”,不少身经百战的职场人士也具有一定的复原力,各有各的高招。工作才两年的陈小姐,发现自己出现“橡皮化”趋势后,参加了英语口语班。“并不是为什么而学,就是想找回这种学习拼搏的状态。现在学了两个月,心情渐渐恢复了平静,工作状态也好了许多。”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王先生,则报名参加了职业经理人培训,给自己充电,虽然目前上升空间有限,但参加培训,不管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有帮助,“关键是真正让自己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