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文交流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 |
|
 |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
|
发布时间:2009-9-2 点击次数:1860次 |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由于家庭环境所致,从小不擅与人交往,再加上关系亲密的奶奶去世和升入中学,人际交往问题逐渐突出,一直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产生了“自己很没有出息”的想法。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模仿法,经过四次咨询,使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际关系有了明显好转。 一、一般资料 王某,男性,现年13岁,汉族,我校初中一年级学生。身体健康,身高1.6米左右,体态中等偏瘦,性格内向。 其生活在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母学历均不高,母亲为初中,父亲为高中,父母之间关系一般。家中生活条件一般,该学生为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工作较忙,该生从六个月起就由奶奶带,虽然父母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里(小时候家里住平房),由于妈妈经常上夜班,晚上他经常和奶奶睡。而奶奶是一个不太喜欢串门的人,常常是他和奶奶一起玩,和奶奶感情很深。直到上小学以后,家里分了楼房,他才和父母搬出来单住。父亲对它较为严厉,希望他将来考个好大学。母亲则对它较为宽松,但同样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上学以后,父母给他报过各种课余学习班,因此周六周日也没有多少时间与小朋友玩。上小学时与同楼的三个小伙伴分在一个班,同学关系还可以,学习成绩也比较好,老师也挺喜欢她。就在他深入初中的一个月前,奶奶因病去世。 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本人虽然身体不是很强壮,但无重大疾病史。 求助者作了CRT、FPQ、SAS心理测试,结果智力种种上(115分),FPQ的T分为41分(倾向内向),FAT(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试)中人际关系一项34分(问题中度)。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最近一个月来,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升入中学都快两个月了,在班里还没有交到一个好朋友。上课问题时也总是紧张,觉得老师和同学对其都很冷淡。 个人陈述:奶奶在三个月前突然去世,当时心里很伤心,一个月后升入中学。上了初中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不知道怎样和他们交流,现在发现好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而自己在班里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放学了看到别的同学都结伴回家,特别羡慕。曾鼓起勇气,主动接近同学,可是好像没什么效果,感到很苦恼,不明白自己在学校里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也不差,为什么同学们都不爱和自己在一起。努力想成为一名好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但课上一回答问题就紧张,有时会的内容也不能流畅地表述出来,现在上课开始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也受到一定影响,觉得自己越来越没出息。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该生衣着整洁,思维清晰,谈吐正常,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倦怠疲惫,两眼无光,一副痛苦、无奈的表情。 其父母反映,该生比较内向,从小就很懂事,上进心强。平时在家里很少与父母聊天,总是问什么说什么,尤其在奶奶去世后,话更少了。从来没有同学往家里打电话,他也不与同学联系。上小学时,总是同楼的小朋友主动找他来玩,他从不主动约人家。最近总是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问他,他总说没事。 其同学和老师反映,该生很本分,与同学从未发生过矛盾,不太爱说话,下课经常一个人呆着,不怎么合群。学习踏实努力,但不大爱回答问题,成绩比较好,尤其是数学成绩比较突出。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该生的临床材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根据区分区分心里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之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并感到痛苦,有主动求医的行为,虽然已经对学习成绩有一些影响,但不良情绪并没有泛化,所以可以排除其精神病性障碍,求助者目前的心理问题因此可以诊断为主要是由学校适应不良所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求助者经过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 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 ⑴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不知如何如何与人交往就觉得自己没有出息。 ⑵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消除交往恐惧和焦虑心理 2.长远目标与终极目标 ⑴使求助者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⑵增强求助者的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⑶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六、咨询方案 1.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模仿法。 求助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人际交往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情绪和“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错误的认知观念。消除不良情绪的关键是解决人际交往问题,而要解决人际交往的障碍首先应扭转错误的认知观念。所以咨询师把次咨询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咨询阶段又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第二步运用模仿法,指导求助者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是巩固阶段,使求助者能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行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力、义务 求助者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50元。 心理测验收费:CRT:20元,FPQ:20元,SAS:20元。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时间2006年11月2日 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相关的心理测验,收集资料,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分析诊断。确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⑴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⑵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耐心倾听了解求助者的问题所在。。 ⑶实施心里测验,结合实际表现,与求助者共同做出初步分析,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家庭作业:做放松训练;将“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这一想法的合力方面和不合理的方面分别写在本子上。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 ⑴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引导求助者思考以前经历过但被其忽略的问题(你认为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有没有人主动与你打招呼?当别人主动与你打招呼是你是怎么反映的?你经常主动与别人打招呼吗?),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使其发现自己认知过程的不合逻辑。 ⑵检验表层错误观念,通过建议、演示、模仿,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错误认知的不合逻辑。 ⑶采取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求助者认识“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的错误的自我概念。(使其认识到主语的“我”应包括与“我”有关的各种客体和各种行为,处于表语位置的“没有出息的”的含义在这里是不清楚的,没有客观标准来判断,从而认识到上面的表述是错误的。最后让求助者自己得到对当前状态的正确表述应该是“我现在在与别人的交往的这件事上没有作好”。) 家庭作业:进一步作放松训练;认知复习——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语义分析技术作类似的分析;观察同学中关系较好的同学是如何交往的,并记下来(越细越好)。 第三次咨询: 目的:指导求助者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方法:模仿法 过程: ⑴让求助者说一说班里关系较好的同学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上次的家庭作业) ⑵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示范和模仿各种清洁(如早晨见面、课间玩耍、放学道别、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等等)。在模仿中求助者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 ⑶咨询师适当传授一些人交往的指示: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人格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等。 家庭作业:把学到的咨询技巧运用到与同学实际的交往之中,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变化及下来。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成果;评估咨询结果。 方法:会谈法,心里测验法 过程: ⑴了解求助者在实际人际交往的情况,让求助者自己总结归纳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⑵心理测试:SAS,并将结果与前面对照。 ⑶咨询师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并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咨询作业:坚持放松练习,记心里日记。 八、咨询结果评估 1.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 求助者本人自述:心情比以前好多了,班里已经有了比较要好的两个朋友,跟其他同学也能主动打招呼,上课回答问题也不紧张了,对咨询师表示感谢。 求助者的老师和同学反映,该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能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和同学一起聊聊天,课上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 家长反映,该生能主动与他们谈一些学校的事情,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精力也比以前充沛,连饭量都长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了解到求助者本人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大有好转,人际关系大大改善,而且自信心增强。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心里测验评估 使用FAT(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试)中人际关系的分中等偏上,其他项目得分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
|
|
|
|
|
|
|
 |
|
|
|
|
课程导航 |
 |
|
 |
|
|
 |
咨询电话: |
 |
|
|
 |
 |
心理咨询24小时预约热线:
15337105433
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027—83691259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