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的世代,
有无数的人,
陷溺於心灵的焦灼,
生命在倦怠与痛苦间徘徊...
然而,
即使在当下,
现代人为生活所累,
车贷,房贷,
孩子的才艺培训,培优,
工作应酬,人情酬酢
…
上有老,下有小,
压力山大,
头顶也渐渐变成了“地中海”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遍空旷的室内。
每天一睁开眼,就不愿像以往一样,鲤鱼打挺的翻身起床模式,也早已“荒废”已久…
好不容易下床,漱口、洗脸、吃早餐… 慌忙火急的一路小跑到车站,看到这却常常是这样一番景象…
快到公司的路口,低头一看时间,还得继续加勉向公司一路飞奔。
午间,忙碌了一上午,只想小憩下,利用中午有限的时间补个小觉…
披星戴月,返回温馨的家中… 困顿得不行,却又一直刷剧,久久不愿入眠。好不容易有了点私人的闲暇时光,当然要,充分利用了…
好容易,归榻就寝,却大睁双目、辗转难眠,养家赚钱的焦虑感,育儿教养的烦心事,都让人难以入睡… 只有闭上双眼,默数、听白噪音、憋气… 折腾半宿,总算精疲力竭的睡着了…
到了周末,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明… 不是还有句话,赖床,是对周末最起码的尊重吗?
然而,还要接送孩子补习、培优。先不提高昂的才艺培训、培优费用,陪伴孩子学习,至于深夜… 也是无法言说的煎熬、“苦刑”,不过,为了孩子,还是要咬牙坚持下去…
中年焦虑怎么办?
最近在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颇有感悟...
茨威格在全书开首,就已书写了他对两种同情的区分:“同情(sympathy)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 另一种同情才是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
前者是“看到别人的不幸, 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为了避免触及心灵,欲急切地摆脱这种“心灵的焦灼”,斯蒂芬·茨威格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同情;而另一种“同情”毫无感伤的色彩,富有积极的色彩,我却觉得颇有些海市蜃楼的虚幻,恰似一股“飞蛾扑火”的冲动...
我们往往为了一些现实目标,如飞蛾扑火般投身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只为符合他人的期待,抑或是承担社会角色的责任。不过,恰恰是这种浮躁功利的心态,使人的心态失衡…
正如茨威格所言,“人的心灵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感情的本质。”同情,或者换种说法,恻隐之心,实质上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身处其间,若是被“飞蛾扑火”的感觉经验(sensory experience)攫住心灵,更是无法摆脱的梦魇!
茨威格用他充满哲思的文字,以及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剖析人性的弱点,展现人类的同情心,更正视了同情心背后的心灵焦灼...
生命中的痛苦、倦怠、欢愉、焦灼,都是层叠递进的生命体验的重要部分,只有正视这些,才能使人文之微光从天幕罅隙倾泻而出...
我们身处其间,该如何面对自身的焦虑,如何面对不断涌现的困境呢?
徐云博士说:
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往往会有两种方法去应对,反应式和预设式。
反应式是事情发生了我们再去对应和处理。预设式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事先先想到预防和对方的方式,比如说有河的地方容易洪水泛滥的,那么这个地方在雨季之前修建了一个堤坝,这就是预设式的应对,预设里面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去不停的去做,做一件事情能够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的事情,好去应对事件,这是一种正面的应对,关注点在于让自身变得强大。
另一种是时刻不停的去想着准备,准备着被冲击甚至是被击倒,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关注点就会在于的压力和焦虑,这种压力焦虑会在准备的同时也消耗着自己,所以有时候不用去想太多,努力去让自己变得强大,困难来的时候也会发现容易得多。
另外,向大家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NLP定框法。
我们的“NLP定框法”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如:我想要怎样的解决?最快的解决可以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会凭什么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等等。
我们可以去想,那件让你焦虑困扰的事情,然后依次回答那几个关键问题。也许你当时想不出答案,但当你的大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看成是对潜意识的一种暗示了,思考完问题之后,也可以继续去想那件让你困扰的事情。
将你的烦恼、困境排序,做几次深呼吸(deep breath),依次运用自我潜意识静心思考,不求马上获得答案,只是让你能够梳理清楚自己所想要的,以及实施的步骤与可行性。
联合同济心理认为,如果你的困扰,就像一个打结的大线团,那么潜意识的接下来的工作,就会去帮你去把大线团细化分解,慢慢的帮你梳理情绪和化解焦虑。
悠远的风,将巨大恐惧意识下的冰川融化,直至吹入灵魂深处... 相信随着你掌握这套NLP定框法,一切困难险阻也不再是阻碍,未来的路在脚下延伸,一切都将变得清晰…
![]() |
电话/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