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心理文章

夸“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 受伤的却是自家的孩子?
点击:2369次   日期:2020年07月31日

相信现在的家长,小时候也常常听过“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神迹,或者是“存在”于家长们口中的众说一辞,“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成绩好还听话,再看看你,会啥啊?”、“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聪明的多了,也没见骄傲过,你多个啥啊?”、“别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华了,你还是烂泥扶不上墙”… 诸如此类。


可一轮到自己当家长了,过去的那些话语,又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可面对“顽劣”、“不争气”、“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的子女,又有什么好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听话、懂事,又能让他们爱学习、充满创造力、好奇心呢? 


疫情期间,孩子被隔离在家中上网课。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头疼不已!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比较、攀比和哗众取宠,是现在孩子间“竞争”的恶性循环,有时家长也参与其中。这并不是个好习惯,这种责难式的教育、比较过多,孩子会逐渐丧失自信心,自身的潜力也会难以发掘。



关于认同感这部分,罗伯特·费尔德曼的《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对孩子来说,也可能导致消极认同,甚至成为害群之马、罪犯或者成为失败者。”


因为带有贬低成份的比较,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挫败感加强,因而更加破罐子破摔,甚至干脆沦落到街头小混混,或是沉溺于游戏、游荡街头、离家出走… 


寻找自我认同,有时,需要为人父母的宽容,以及正向激励!只有充满爱心和善意的激励,孩子才会从中寻得家庭的温暖与家长的爱护,会自觉追寻父母的引导,有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不要用物质来奖励小朋友


玩具,在孩子们手上,也许过不了两、三周时间,就会支离破碎。孩子充满着好奇心,也许,他转头就会忘记了旧玩具,看到了新鲜玩具,又会嚷着找你要。




有人问我,如果小朋友不喜欢洗澡,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女孩子,许多家长朋友就会想奖励她玩具。其实,你还可以说:“好,你洗干净,你可以帮妈妈化妆!”是男孩子,你可以说:“你坐好,你可以给爸爸化妆!”


他们一定喜欢的。在欢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奖励是件有趣的事,家庭生活也平添了许多乐趣。


这里,我要强烈推荐劳伦斯·科恩的《游戏力》,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浅层意义上教孩子如何去玩耍,而是随时随地通过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游戏(game)中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获得认同、交流情感,里面的案例不胜枚举。



反过来,是否就全对呢?小编告诉你,未必!溺爱同样会害了孩子,泡在蜜罐、温室里的孩子,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


家长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那么怎么确定自己是不是在溺爱孩子呢?如果你有以下的一些情形就需要注意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甚至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或者学坏。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小尾巴”,时刻不能也不敢离开父母半步,有的搂抱着孩子睡觉,让孩子依偎着自己走路,也把孩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将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的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性格出现了严重的性格缺陷。这是很令人担忧的,家长们不可不重视!


大惊小怪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跌倒以后往往会不声不响地自己爬起来继续玩。


可是为什么现今有些孩子胆小爱哭了呢?是不是溺爱造成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往往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譬如,有些家长在孩子稍微有点病痛,即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表现得比孩子更加痛苦,过度保护孩子,其最终结果是把孩子变得怯懦无能,形成过分依赖型人格。


依赖性人格障碍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 深怕为人遗弃 。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 ,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 。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 ,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结语


养育,我们指的是把一个孩子养大,生理的成长和健康的成长,而这两个部分呢,我们可以这样说,教的部分是精神的食粮,养的部分是身体发展的食粮。



对于子女而言,家是港湾,不是牢房。无论是“剥夺独立”的教育方式,还是过于溺爱的教养,都是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家长是孩子智慧成长、生命成长的一个背景,家长不是老师,是背景、是承托者。如何成为一个背景,就是你可以教他,不是把他用言辞去教化,而是身教。言传身教,实际上应该倒过来,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长最重要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出于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往往他就会要求自己去影响父母。他就会去做一些事情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好,但这些事情往往都是往坏的地方发展的,比如我沉迷游戏,我犯错误,我无法照顾自己,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让他去做一些可以让他们分散精力来照顾自己的事情,潜意识认为父母又可以在一起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了,也就没有精力去相互矛盾和造成伤害了。


但事实上,孩子做出这种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他是没有办法影响到父母的关系的。


当然也有一些个案是孩子因为自己的问题,把父母带到了系统排列的现场来,让他们在排列中察觉到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解决了父母的关系,那么家庭中各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徐云博士曾在某次系统排列工作坊上说过,爱与生命力,是关联紧密而又相互羁绊的内在关系。爱有时是可以推动生命力的,爱有时呈现出的又是另外一种样态。


只有让爱在家庭关系中流动,尊重爱的序位,并保持界限,你是你,我是我,序位回位,生命力则复苏洋溢。让盲目的爱退出,充溢着真正爱的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才会走向正轨!

 

课程推荐 

 


(长按二维码报名)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