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济心理网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search menu
核心业务板块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心理文章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
点击:2225次   日期:2020年07月24日


身处城市之森,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寂静。

然而,在各种社交平台,

微信、微博、抖音、快手……

又是如此的喧嚣!


几乎所有人,

众声喧哗……

何尝不是那些,

纷至沓来的抒情、争论、谩骂、赞美、抱怨等等,

各种情绪、情感、观点揉杂在一起。


以及不知从何时起,

令大众为之疯狂的,

各种碎片化阅读、短视频、新闻图片等,

貌似多元语境,

实则光怪陆离的语境、价值观念冲突不休……


1


现象观察






有些人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不受精神力的控制!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并不算过于晦涩,但理解起来却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无法理解,仍然记不住。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大脑里负责进行复杂阅读和理解的部分像是不听使唤了,不管多么努力,这部分始终转不起来。


还有的人,在阅读、看视频时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的可怕!


看了两三段文字后,就不由自主的跑神了,等回过神来,已经过去两三分钟……


阅读、看视频都会出现浮躁、焦虑或者注意力涣散的情形……


日常工作、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工作节奏纷繁复杂,容易被手机、游戏还有微信所吸引。



生活中的兴趣,也是如此。反倒是信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人,心心念念、介怀于心的,恰恰是“苟且”,而非“诗和远方”。就我的目力所及,真正有着诗和远方心胸的人,从来不谈生活的苟且,也不会矫情自饰“诗和远方”。不是不屑于谈论,而是没有谈论的兴致和趋向;真正的兴趣从来不是显露于外的,而是浸润于心间,默然躬行,不与志趣不投的人交言,不参与浊世的纷纭诡谲……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通透、达观之人,才是令人心神向往的境界!


小编从来也没有达致这层境界,但小编认识的朋友(远方的友人)之中有这样的人。虽然暂时不会去向彼方,但小编心中只心念远方,至于诗情画意,早丢到爪哇国去了…… 


言说是如此的可贵,而人的迥异之言论是多么的珍稀而贵重。约翰·洛克认为,自然法不能从人类的普遍同意中被发现。即使人类有对某种观念的一致的、普遍的同意,它也无法证明某种观念就是一条自然法。


小编现在也不太愿意多加微信群之类的群组,不想浪费自己精力,还是多看书、写作。在微信群里高谈阔论,或是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人,还有将精力浪费在许多社交平台、游戏和各种闲聊上的人。


在很多社交平台,无聊而有闲之人,往往鱼龙混杂。很多人自己身处泥潭、井底,却不愿爬出井沿;宁愿在洞穴中向隅而立,又不愿和周遭之人窃窃私语…… 反而,自以为是的对诸多议题发出奇谭怪论,将他人的声音都视作嘈杂之音,还想方设法、群起而攻讦之,这才是令人气闷之处。


以赛亚·伯林说过,如果我们不想“蜕化我们的本性”,就必须有一个得到保护的“个人自由的最小区域”。个人私域、个人层面的言说自由,都是这种“个人自由的最小区域”。若是连这种自由都得不到保障,无论是私下的交谈,抑或是公开场合,都是很可怖的!



不仅是西方语境,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亦有精彩的解析。比如,正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天命,安之若素,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正是一种智慧。处之泰然,保存个性的独立,这恰恰是今人最应该学习借鉴《庄子》的精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顺应天性的生活,抱朴守静,方臻大道之境。


老庄之道,特别是庄子的遵循天道的个性学说所强化的大有裨益的观念。“抱朴守静”,“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非是让人们摆脱陷於私欲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的名缰利索,在清心寡欲的生命体验中,体悟出淡泊宁静,方为人生至乐。



2


心理成因


由于手机端媒体的日新月异,各种社交平台的内容创作爆发式发展(也可以说良莠不齐),人们的碎片化阅读、社会交往向手机端趋进的现实,已逐步将个体的精神空间挤兑、抽离,使人们沉浸于琐碎的日常而不自知。






缺失了心灵的丰沛,生命的多样性和沉潜的性灵,不复存在。或仅仅满足于手机端媒体的信息大爆炸所带来的短暂而强烈的刺激、快感……


而产生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手机端多媒体、劣币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纷乱而水准参差不齐的产品及服务。更确切而言,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观看”



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的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在心理学领域,手机上瘾症是一种行为成瘾的现象,是指长时间依赖于玩手机,和上网成瘾本质一样,手机上瘾更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对人的生理、心理危害更大。




一旦成瘾,对于成人来说,会导致意志力减弱,对生活失去兴趣,整个人变得懒散、消沉。严重的会产生暴力行为,如毁坏物品、对家庭成员施暴等,个别极端者会导致抑郁症。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讲,玩手机成瘾会导致他们的人格障碍,对人冷漠,缺乏爱心,还可能使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问题,不善于与人沟通,甚至遇到事情会更愿意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怎么解决?小编觉得,除了控制自己的打开社交平台、手机端媒体、网络小说、短视频等的频率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心智,才是正确的途径。


很多多媒体平台对文章长度的限制,以及部分劣币公众号、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再不就是,配上吸睛的标题,做成一道道看似“美味”的大餐。“标题党”因此大行其道,有三俗文章打擦边球型的,有用惊悚、焦虑型的等各种“博眼球”的方式,关注这些如同耗费生命。


还有,利用人们期待走捷径的心理,通过“低效率的勤奋”、浅显易懂的心灵鸡汤,让人们沉浸在不需要多少独立思考的场域,就能迅速获得自我满足感,产生“不需要读书,我也能获取资讯、知识”的幻觉……



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


减少碎片化阅读,仅关注几个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领域相关的专业公号,其他没必要的公众号则予以取关。


提高书籍的阅读的层次与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而且每天固定阅读时间,自然会沉淀、形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 ,还有运用全脑效能技术完善学习者从各个信息渠道的学习能力,包括视觉学习力整合、听觉学习力整合、感觉学习力整合,以及记忆与理解能力的整合,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优秀的信息摄入生理基础,以此保证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有效的达至所需。


作为一个训练体系,该课程结合了后现代心理学、脑神经学、发育及教育科学、运动功能学及中国传统智慧中的精粹,有丰富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脑功能入手,着眼于提升人们学习、生活的各项能力,调整在不同环境及挑战中的应对状态,力图使其达到最佳。


更多文章:


点击上图

联系我们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解放大道688号武广公寓楼A座3302室
    咨询热线:13147104238
点击拨打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在线报名
联合同济 助力成长
扫一扫添加好友 电话/微信号:
phone_in_talk chat brush